盛唐血刃

tx程誌

歷史軍事

哎……”悠悠壹聲長嘆,說不出的悲傷和無奈。陳應望著水盆裏自己的倒影,這是壹個比普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壹五五章女皇老媽果然霸氣

盛唐血刃 by tx程誌

2019-5-25 20:53

  中原是膏腴之地,可是唯獨豫西不是,特別是在新安這個縣,這是典型丘陵山地,成規模的平原不多,大都是小型盆地。
  那種土地肥沃,方便灌溉的良田,基本都是滎陽鄭氏和河南郡大大小小的世族門閥嘴裏肥肉,哪怕陳應開荒,也不過撿些瘠薄之地。哪怕在老天爺賞飯吃的情況下,壹年到頭都風調雨順,可惜這樣的年景,十年之中連兩年都占不到。即使在那種情況下,產量也讓陳應糾結不已。農夫們辛辛苦苦忙了大半年,壹畝地的產量頂天了也就壹石五鬥左右,差不多只夠壹個人在和平時期五十天的口糧。
  陳應想想後世所見所聞,動不動畝產千斤以上,自然覺得壹畝不足壹石五鬥的產量實在是太少了。陳應也在感慨,如果自己當初可以帶點玉米,土豆、或許辣椒種子,那該多好啊。
  由於河南郡的土地無法建設那種大規模的農莊,這些流民只能以百戶、十戶為單位,分散安置。像靈州那樣,缺乏世族和門閥控制的地方,陳應就可以十堡壹鎮聚集在壹起,這樣既方便管理,也方便防禦。
  只是非常可惜,中原歷來都是各大家族重視的地方,特別是山東世族門閥控制的區域,這裏幾乎沒有成規模的荒地,讓陳應開荒都找不到地方。
  這些流民被陳應用壹日兩餐壹稠壹稀兩餐吊了壹個多月的時間,這些流民慢慢就適應了陳應的安排。
  十數萬流民的安排,在河南郡需要分成數千個村落,數千個農莊,可是這其中需要大量的農具。陳應名下的各個作坊,本身並不具備生產耕具和種子,甚至陳應連糧食銷售與購買的生意都沒有參與。
  雖然通過搶劫,陳應在很短的時間內弄到了足夠安置流民的錢財,可是安排這些流民的物資,卻沒有任何頭緒。無奈之下,陳應只好向楊恭仁與武士彟和侯莫陳虔會求援。
  讓陳應非常意外的是,得到陳應的求援的消息,楊恭仁和虞慶在次日就趕到了新安縣,最讓陳應意外的是,武士彟倒是沒來,反而武士彟的新夫人,陳應的大表姐楊蓉乘坐著她的那輛非常招風的四輪馬車,趕到了新安。
  楊蓉雙手提溜著襦裙,避免裙擺拖到磚地上她整飭妝容出來,明艷依舊,清亮的眸子在燭光映照下熠熠生輝。
  李秀寧望著楊蓉的妝容,實在難以想象,基本楊蓉居然是四十多歲的婦人了,似乎楊蓉臉上壹點歲月的痕跡都沒有留下。特別是楊蓉飽滿而堅挺的胸部,讓李秀寧都些嫉妒。
  “武楊氏拜見公宮殿下,拜見家兄!”
  陳應熱情打趣道:“大表姐多日不見,更美艷了幾分。”
  突然,陳應感覺氣氛有些不對。扭頭壹看李秀寧臉色有些不自然。
  還好楊恭仁是過來人,上前打場圓場道:“公主殿下有所不知,我與陳應是姑表兄弟,論輩份蓉娘還是陳應的大表姐!”
  李秀寧聽到這個解釋,臉色這才稍稍緩和壹些。
  楊蓉卻似乎根本沒有註意到李秀寧的尷尬,大大方方的坐在軟榻上吩咐身邊的侍女道:“去把我放在馬車裏的義陽茶拿來!”
  李秀寧這個時候才註意到楊蓉居然也有壹輛四輪馬車,不過看到楊蓉的馬車規模和制式,比起自己的來差上不少,李秀寧心中這才舒服壹點。
  陳應倒是知道所謂的義陽,就是後世的信陽,義陽茶,那豈不是信陽毛尖?那可是後世的中國十大名茶。
  可是,當丫鬟將楊蓉的義陽茶水拿來,陳應感覺楊蓉在暴斂天物,好好的茶葉,非得搗成茶葉沫,然後又亂七八加的加入了姜、蒜、花椒、鹽、甚至還有羊油,濃濃的壹碗如同粘稠的像粥壹樣的糊糊,楊蓉與李秀寧、楊恭仁都吃得津津有味。
  陳應實在受不了這種怪異的口味,不過現在並不是陳應表現他茶藝的時候,他只好向楊蓉要了壹些茶葉,準備以後再慢慢擺弄。
  楊蓉笑嘻嘻的望著陳應道:“小表弟,現在可以說了吧?妳想要什麽幫助?”
  陳應道:“由於這場戰爭,河南地出現大量的流民,小弟我現在怎麽說也是壹方安撫大使,所以這十數萬流民的生計就落在了小弟頭上,不得已只好向大表哥、大表姐求援了!”
  楊蓉擺擺手道:“嫁出去的閨女,潑出去的水,現在楊氏的事情,我可幫不上忙,在武氏我還能說上些話,這樣吧,妳需要什麽多少糧食?五萬石夠不夠?”
  陳應壹聽這話,朝著楊蓉豎起大拇指。
  不愧為壹代女皇的親生老媽,果然夠霸氣。張口就是五萬石糧食。楊恭仁淡淡的道:“楊氏也可以幫忙小表弟三五萬貫錢糧。”
  陳應壹聽這話,怪不得古代世族門閥可以把持地方政務,就像現在,陳應作為外來人,想要鄭氏支持的時候,鄭氏是壹毛不拔。而弘農楊氏因為與陳應有親戚關系,張口就是三五萬貫,這差距實在是太大了,簡直就是天壤之別。
  當然,這也是這個時代的司空見慣的事情。壹個龐大的家族,對於家中子弟,那是全力支持,壹個家族的財力和物力支持壹個人或少數人的時候,哪怕是傻子也可以做出成績。比如南北朝時期的大書法家王羲之,這貨可是東晉的右將軍。地位相當於軍事委員會副主席,超品將軍,可是王羲之除了在書法上有所建樹以外,這貨在軍事上沒有半點建樹,甚至沒有壹例領軍打仗或軍事意見的記錄,屬於典型占著茅坑不拉屎的貨色。
  陳應想了想道:“正所謂親兄弟明算帳,小弟我也不能讓大表姐和大表哥吃虧,我的意思是,我們建立壹個聯營機制!”
  陳應創立的錢莊,自然是利用後世銀行職能,對於市場經濟進行調節。正所謂頭三腳難踢,現在在官府不介入的情況下,如何推行大唐通利錢莊發行的紙幣,成了陳應頭疼的難題。當然,利用左右衛率、左右司禦率的軍餉和賞賜支出,這只是壹部分,這些紙幣轉了壹圈,已經回到了通利錢莊手裏,幾乎沒有人收藏或持續使用這個紙幣。
  楊恭仁對於做生意這事並不熱衷,就起身背著手打量著窗外。陳應拿出壹個小盒子,盒子裏有著厚厚壹疊紙。
  陳應拿著這些紙遞給了楊恭仁、楊蓉,還有李秀寧。李秀寧莫名奇妙的看著這些紙,這些紙上面的印著山巒與長城的圖案,正面則是十貫字樣。還有的是長江與黃河圖案,正面則印著五貫字樣。還有長安城圖案,上面則印著兩貫字樣,第四種則是印著洛陽圖案,上面印著壹貫字樣。
  李秀寧蹙起眉頭,疑惑的問道:“這是什麽東西?”
  陳應還沒有來得及解釋,就看到楊蓉眼睛裏放出精光:“這是錢?”
  陳應點點頭道:“這是通利錢莊發行的紙幣,怎麽樣漂亮吧?”
  事實上這並不算是歷史上最早的紙幣,漢武帝時期因長年與匈奴作戰,國庫空虛,為解決財政困難,在鑄行“三銖錢”和“白金幣”的同時,又發行了“白鹿皮幣”。所謂“白鹿皮幣”,是用宮苑的白鹿皮作為幣材,每張壹方尺,周邊彩繪,每張皮幣定值40萬錢。由於其價值遠遠脫離皮幣的自身價值,因此“白鹿皮幣”只是作為王侯之間貢贈之用,並沒有用於流通領域,因此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紙幣,只能說是紙幣的先驅。
  紙幣比金屬貨幣容易攜帶,可以在較大範圍內使用,有利於商品的流通,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陳應現在制造通利錢莊的紙幣,就是為了促進大唐的商業發展。
  楊蓉認真的撫摸著這些紙幣,指著上面壹連串的阿拉伯數字問道:“這鬼畫符的是什麽意思?”
  “這是大食數字,分別代表壹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陳應道:“為了防止出現假錢,所以每壹張上面都印著不同的數字組合,這種數字組合代表著與圖案和幣值的密碼,只要是假幣,就能讓人壹眼看出來。而且這些紙幣,方便攜帶,哪怕壹萬貫,壹千張莫約四斤重多壹點,壹個人可以輕松攜帶二十萬貫錢出行。”
  李秀寧是大唐的公主將軍,考慮事情的角度往往從軍事出發:“這如果作為軍隊的軍餉,若是軍中將領嘩變,他們手中的錢就會……變成壹堆沒用的廢紙?”
  陳應苦笑不得的解釋道:“理論是這是可行的,不可毀壞的將是錢莊的信用。”
  陳應經過小半個時辰的解釋,終於將這些紙幣的好處與方便介紹給了眾人聽。陳應的意思是,他先利用錢莊的渠道,與流民達成初步貸款協議,再將這些紙幣發放給貸款的百姓,而太原武氏、弘農楊氏、以及侯莫陳氏還有陳應本身所有的商號,按照面值,無條件接收這些紙幣。
  楊蓉突然問道:“妳是說,把錢存入通利錢莊,每年可有三分利?”
  陳應點點頭道:“不錯,妳如果存入錢莊壹萬貫,壹年下來,可以多得三百貫。如果是存入十萬貫,僅利息收入將高達三千貫。如果是壹百萬貫……那就是三萬貫!”
  楊蓉拍了拍陳應的肩膀道:“姐姐可是把棺材本都交給妳了,我回去就讓人找馬周,先存……”
  陳應緊張的問道:“先存多少?”
  “十萬貫吧!”楊蓉不以為然的道:“先存十萬貫,家裏還可以籌措個七八萬貫,最多兩個月,可以存入二十萬貫。”
  陳應狂喜。暗道:“女皇的老媽,果然霸氣。”
  這也算是通利錢莊第壹筆存錢業務。
  楊恭仁也有些意動,當然他看重的並不是陳應的通利錢莊的信用,而是陳應個人的信用,楊恭仁道:“弘農楊氏在河南郡內的壹百二十八個店鋪,包括十六萬石糧食,可全部接受紙幣購買!”
  當陳應錢莊裏每年三分利的消息傳來。聞訊而來的將領們也紛紛慷慨解囊,將承諾將存入通利錢莊。
  短短十幾天功夫,陳應的兩三萬麾下將領有數十數百貫不等,當然像羅士信、張懷威都將全部財產存入,至於其他人,少則壹貫,多數十數貫。
  在短短壹個月的時間內,陳應僅僅在河南郡就吸納了超過二十萬貫的存款。
  ……
  直到現在,這些流民的心情都非常忐忑。直到二月十七日這天,他們終於得到準信,唐國安撫使要分給他們田地了。而且按照原本登計的信息,分別發給他們壹張張紙片,據識字的人說,紙片上面寫著壹貫、兩貫、五貫以及十貫不等面額。
  眾流民不懂這些紙幣是什麽東西,不過他們已經在領這個紙幣的時候,已經簽字按了手印,以未來三年的收成作為質押,可以向楊氏、太原武氏、侯莫陳氏這三家商號的店鋪裏買他們所需要
  在眾流民想來,這個所謂的“紙幣”,大概就是壹種票據,壹種憑證。
  懷著忐忑的心情,壹名臉上布滿滄桑的老農帶著十幾個後生,他們是屬於壹農莊,共四十六戶聯營。根據經驗判斷,他們需要十二頭耕牛和二十套耕具,家上種子和生活到秋後豐收時的糧食,他們共借了六十五貫錢。
  “德發叔,妳說咱們能換來牛嗎?”壹名臉色稚嫩的後生怯怯的問道。
  被稱為德發叔的老農壹臉苦笑道:“我也不知道,問問看吧!”
  眾人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先來到壹家掛著“楊”字幌子的糧店裏,怯怯的問著夥計:”我們要買糧!“
  ”買糧,陳糧,還是新糧,谷子還是糜子?麥?還是米?“
  ”二百石谷,壹百石麥!“
  夥計心算壹會道:“二百石谷十六貫三百錢,壹百石麥四貫六百錢!”
  德發叔小心翼翼的將懷裏的紙片,數了幾張遞給夥計。
  夥計熟練的接過紙幣,又從櫃臺上拿出壹百錢遞給德發叔,這是您的零錢,來跟我取糧吧!”
  眾人壹眼,簡直目瞪口呆的道:“真能換來糧食?”
  夥計撇撇嘴道:“這不是紙,是錢是錢,妳要是不要的話,有多少都給我……”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