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五八章 首輔截胡
明朝謀生手冊 by 府天
2018-7-4 11:01
廣東道掌道禦史錢如意今年四十歲。
若是從年紀以及他如今正七品的官銜來看,他的官途似乎並不順利,但事實並非如此。他隆慶二年中了三甲同進士,先是在陜西壹個不起眼的縣裏任縣令,然後卻因為投了陜西巡按禦史的眼緣,三年任滿就升調都察院為禦史,如今已經歷經壹任巡城禦史,壹任巡按禦史,在都察院呆了整整四年,從這壹點來說,他不認為自己是憑借年資久才成了廣東道掌道禦史,而是憑的鐵板釘釘的政績。
所以,哪怕汪孚林這次在廣東折騰出來不少事情,甚至還有俘獲海盜頭子,招撫了近千海盜的大功,可在他看來,那也不過是年輕人瞎折騰而已,本打算在見到汪孚林後,如若對方年少氣盛,那麽就好好敲打敲打,讓其明白在這廣東道到底是誰話事。為此,他早就叫了經歷司的杜都事過來,囑咐了其好壹通。然而,他萬萬沒有想到,聽那聲音汪孚林分明跟著杜都事到了門外,內閣卻突然命人緊急傳話,直接把人給他截胡了!
他只聽得門外杜都事好壹陣慌亂,而汪孚林卻還在那猶猶豫豫地說,不是說按理要先拜見掌道禦史,赫然把他擺到了和張居正同等的地步,他頓時在心裏大罵,卻還不得不起身出門,擠出壹絲笑容對汪孚林說道:“自然是內閣首輔大人的事情更要緊,汪侍禦且先去才是。”
“那……我聽前輩的。”汪孚林笑容可掬拱了拱手,隨即就跟著那滿頭大汗來找人的小吏轉身離去。雖說頭也不回,可他卻仿佛感覺到了那位掌道禦史的視線壹直都跟隨著自己,至於其中有多少善意和惡意,那就很難說了。
因為之前考中進士之後,汪孚林也就是在京城汪府幫著汪道昆做點迎來送往的事,張居正的家裏他還借著張家幾位公子的邀約去過幾次,可位於宮城的內閣直房,他卻還是大姑娘上轎,頭壹回來。內閣來傳話的是壹個小吏,盡管都說宰相門前七品官,在內閣這種地方做事的小吏也絕對炙手可熱,但對方卻表現得不卑不亢,既沒有過度熱絡,也沒有壹味冷淡,壹副公事公辦的表情,倒讓汪孚林對張居正執掌內閣的情形有些猜測。
如果這小吏表現出來的態度並不是裝的,而且內閣用的其他吏員也都如此,那麽,光是從用人來說,張居正實在名不虛傳!
內閣在會極門東邊,緊挨著南面的宮墻,左右是制敕房和誥敕房。最初是非常低矮的臨時性建築,但多年修繕下來,尤其是嘉靖後期歷經嚴嵩、徐階、高拱三人的大規模整修,如今雖不如外頭千步廊那五府五部的光景,卻也非常氣派。尤其是張居正這個內閣首輔算得上是大明開國以來權力最大的,進進出出的官吏宦官雖多,卻是壹絲雜聲也無,許多人就連腳步聲也刻意壓輕了。
身處這種肅穆的氛圍中,汪孚林也多了幾分慎重。然而,盡管他是張居正召見的人,卻仍是等了整整兩刻鐘,這才候到了壹個空擋。在這兩刻鐘之中,張居正除卻見過馮保派來的司禮監隨堂,還接見過吏部尚書張瀚,戶部尚書殷正茂,所以他自然談不上什麽怨言。當輪到自己的時候,他用眼角余光掃了壹眼還在排隊等候的其他人,見壹個個品級都比自己高,心想今天這壹幕傳出去,他是張居正賞識之人的名聲恐怕更要傳出去了。
這在眼下看來是真傍上了大靠山,可從長遠來看,那簡直就是嫌死得不夠快啊!
張居正起居辦事的直房,曾經住過高拱、徐階、嚴嵩,朝向最好,房間最軒敞,但他也和那三任主人壹樣,忙得不可開交。因此,在汪孚林進來時,他頭也沒擡地手持宣筆蘸墨疾書不停,直到掃見汪孚林已經下拜行禮了,他方才點頭說道:“起來說話,等我擬完這幾本後,再與妳說話。”
聽到張居正如此說,汪孚林就站起身來,眼睛很不老實地端詳了壹下這間如今可以算是代表大明最高權力的屋子。除卻整齊的家具之外,擺設全都頗為簡樸,但四面書架子上滿滿當當都是各式各樣的典籍又或者卷宗,除此之外,並沒有壹個伺候的人。當發現張居正已經放下筆的時候,他立刻收回了目光,提起了精神,可眼看張居正只是揉了揉手腕,繼而就又開始凝神思考起了什麽,下筆始終在字斟句酌,和先前奮筆疾書的速度大為不同。
足足又等了盞茶功夫,他才聽到張居正輕輕舒了壹口氣,這次總算是真正放下筆擡起頭來。盡管曾經見過,但他就只見這位大明首輔的目光在自己身上停留了好壹陣子,端詳得非常仔細,他就幹脆坦然任其打量。
“三年不見,卻是聲名鵲起了,果然自古英雄出少年。”
“首輔大人過獎,我實在是愧不敢當。”汪孚林本想饒舌地說幾句英雄的定義,但想想張居正什麽人,什麽動聽的話沒聽過,他就幹脆幹巴巴地答了壹句,決定今天中規中矩表現壹番,橫豎老爺子陳瓚對自己的態度好像還可以,大不了他在都察院裏再呆幾天。
“謙遜就不用了,用妳為廣東巡按禦史,是我獨斷,本來想著淩雲翼用兵羅旁山在即,妳既然出身徽州,又有財神美名,說不定能夠在攤派軍費以及其他方面為淩雲翼助壹臂之力,誰知道妳竟然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淩雲翼之前再次給我寫信推薦妳,說妳不拘壹格,不局限於都察院監察禦史這種監察官的職責,如若可以,不妨再派妳壹任巡按禦史。”
這真是壹個最美麗可口的大餅,可惜看得見吃不著!
如果沒有陳瓚壹開始關於都察院監察禦史那大差、中差、小差的定義,汪孚林壹定會喜形於色。可現在知道自己已經被派過壹任大差了,再來壹次,都察院其他那些禦史只怕不能群起而攻之,也會將他恨之入骨,他自然不敢接淩雲翼的舉薦,立刻大義凜然推辭。
“元輔,淩制臺擡愛,我感激不盡。可我如今是廣東道監察禦史,如今廣東道其余幾個監察禦史全都比我年長且資深,而且廣東道協管刑部,應天府,在京虎賁左、濟陽、武驤右、沈陽右、武功左、武功右、孝陵、長陵八衛,及直隸延慶州,開平中屯衛,能夠巡按的也就是壹個廣東,若我再次外放巡按禦史,那麽置同僚於何地?再者,就算過個壹年半載再放廣東巡按,從前雖說有如此舊例,但畢竟都是事出緊急,特事特辦,可廣東在淩制臺治下,太平安定,卻是不可能出現這種狀況的。”
張居正見汪孚林拿的是都察院的客觀規矩作為推辭,而不是說能力不夠等等主觀原因,還特意說明兩任廣東巡按禦史的不可行,他心中頗為滿意,壹時露出了少有的笑容:“妳就不提之前妳在廣東薄有微功,卻沒有相應升賞?”
“元輔也說只是薄有微功而已,我怎敢妄想升賞?”
“真的不想?”
“想是想過,不過我不是也犯了過失嗎?”汪孚林幹脆老實壹點,直截了當地說道,“畢竟巡按禦史帶家眷是違禁的,功過相抵。”
張居正百忙之中抽空見汪孚林,當然不是為了眼下這壹來壹回的閑話。既然汪孚林表現得坦蕩,接下來,他就詳詳細細地問了汪孚林巡按廣東期間的大小事務。結果,他立刻被汪孚林那些生動詳實的敘述給吸引了過去——實在是不怪張居正會被這種小花招打動,他自從館選成了庶吉士,就壹直按照標準的儲相標準培養,基本上就是在翰林院國子監詹事府司經局這種清貴的衙門打轉,甚至都沒出過京!
而往日來匯報的巡按禦史,大多都揣摩他的喜好,盡量言簡意賅,生怕壹言不合惹了他動怒,哪裏像汪孚林這樣肆無忌憚講故事?
偏偏汪孚林的故事還和廣東海防以及海禁、瑤亂等大事息息相關!
好在堂堂首輔還算頗有時間觀念,很快就醒悟到時間占用得太厲害,不得不咳嗽壹聲示意汪孚林打住,最終沈聲說道:“妳回去之後,再寫壹份詳細的陳奏上來,今日就不必再往下說了。”
“是,不過我剛剛回都察院,之前又沒有監察禦史的經驗,這廣東道的諸多事務全都要熟悉起來,只怕短時間之內,這道陳奏完成不了,還請元輔多多寬容。”
張居正讓誰辦事不是竭盡所能,汪孚林卻竟然如此為難地表示要拖延,他頓時啞然失笑。可想想確實很少有禦史如汪孚林這樣新進士壹出仕就是巡按,在廣東任上非但沒捅婁子,還建下功勛,他就釋然了。微微沈吟片刻,他就開口說道:“妳之前從廣東回來,沒有用足壹百二十八天的期限吧?既如此,沒有用完的那段時間,我給妳假,左都禦史陳瓚那裏,我會和他打個招呼。”
因為小北身懷六甲,汪孚林從廣州到徽州的壹路上走得慢了點,足足用了壹個半月,算算日子充足,他又在徽州多停留了幾天,就這樣抵達京城時也只用了兩個半月,要真的用完壹百二十八天假,也就意味著他至少還有壹個月可以自由支配!壹想到這裏,汪孚林就喜形於色,立時連聲道謝,以至於他告退離開的時候,張居正都忍不住有些又好氣又好笑。
之前說重用說升賞的時候,這小子都好像表現得挺淡定,甚至還使勁推辭,這次壹說放假就立刻興高采烈了,敢情這是個懶人啊!
當然,張居正也知道汪孚林並非單純不願意做事的懶人,否則到了廣州之後大可按部就班循規蹈矩,不必冒風險擔責任,可眼下想到人興高采烈離去的情景,他在接見下壹個人的時候就有些走神。功利心太強的人可以用卻需要提防,而懶散沒有野心的人雖說需要鞭策,但從某種意義來說卻可以放心。汪道昆只不過是兵部侍郎,在滿地都是權貴的京師只有這麽壹個擔任少司馬的伯父,汪孚林談不上太深厚的背景。
跟在汪孚林後頭謁見張居正的那位卻根本沒有發現首輔大人的走神,就算他發現了,他也斷然不敢貿然停頓,又或者咳嗽。而且,有了汪孚林剛剛占據了首輔大量寶貴時光,卻神采飛揚出來的例子在前,他當然也非常賣力地滔滔不絕,可就在他認為自己表現得非常不錯時,卻聽到了壹聲輕輕的拍扶手聲,吃這壹嚇,他立刻停了下來。
張居正只是無意識地拍了拍扶手,發現面前的人住口不說了,他皺了皺眉,正要開口,外間突然就傳來了壹個聲音:“元輔,譚家命人報喪,已經向通政司遞了譚部堂的遺折,訃告都發出去了!”
聞聽此言,張居正頓時沈默了下來。當年倭寇肆虐,沿海生靈塗炭的時候,武官有戚繼光俞大猷,而文官則有胡宗憲和譚綸,只可惜胡宗憲附嚴嵩嚴世蕃父子,他就算背後嘉賞其能,卻也不可能在徐階事後清算的時候為胡宗憲說什麽話。而譚綸不同,若非他屢次向徐階舉薦,即便譚綸在臺州知府和浙江海道副使任上嶄露頭角,也萬萬難能在嚴嵩當權期間脫穎而出。而兩人私下頗有書信往來,由此建立起了多年交情。
而且,就在昨日,他還剛剛收到了譚綸口授,譚綸長子譚獻手書的私信,暗示王崇古可為兵部尚書,劉應節又或者淩雲翼可為刑部尚書,張學顏可代薊遼總督,日後則為兵部尚書候選。如果譚綸身體尚好,這樣赤裸裸地幹預政事,他必定會不快。可如今譚綸已經去了,這封私信的意義就截然不同。畢竟,譚綸和幾人都談不上多大的交情,頂多劉應節是代替其擔任薊遼總督而已。
哪怕已經病入膏肓,譚綸還是沒有忘了助他這個老朋友壹臂之力,讓他能有足夠的位子安置自己看重的人!
壹時間,張居正再沒有興趣聽面前那官員說什麽,淡淡地擺了擺手,那人就非常知情識趣地退下,哪怕心中再不甘心,也不敢輕易流露出來。而張居正也沒有叫外頭那報事的小吏進來,而是在久久的沈默之後,這才揚聲吩咐道:“去通政司,把譚子理的遺折立刻拿來,再去譚家看看壹應喪儀準備得如何,等成服奠告之日,我要親自去吊唁。”